kuàizhì

脍炙

拼音kuài zhì
注音ㄎㄨㄞˋ ㄓˋ

繁体膾炙

词语解释

脍炙[ kuài zhì ]

⒈  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。亦泛指佳肴。

⒉  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人称赞。

⒊  犹宰割,处置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。亦泛指佳肴。

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公孙丑 问曰:‘膾炙与羊枣孰美?’ 孟子 曰:‘膾炙哉!’”
汉 枚乘 《七发》:“羞炰膾炙,以御宾客。”
宋 杨万里 《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》诗:“云子香抄玉色鲜,菜羹新煮翠茸兼。人间膾炙无此味,天上酥酡恐尔甜。”
清 刘大櫆 《<郑子山诗集>序》:“一勺之水,可以知沧海之大;一臠之味,可以知膾炙之美。”

⒉  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人称赞。参见“膾炙人口”。

宋 司马光 《司马温公诗话·寇莱公诗》:“﹝ 寇準 诗﹞为人膾炙。”
明 叶盛 《水东日记·文章正宗叙论》:“书信往来,虽不关大体,而其文卓然为世膾炙者,亦缀其末。”
清 褚人穫 《坚瓠九集·成语破》:“浙江 陈煒 字 本叔,时艺膾炙一时。”
清 王夫之 《薑斋诗话》卷三:“滕王阁 连甍市廛,名不称实;徒以 王勃 一序,膾炙今古。”

⒊  犹宰割,处置。

明 李贽 《与刘肖川》:“尊翁兹转,甚当,但恐檀越远去,外护无依,不肖当为 武昌 鱼,任人膾炙矣。”

分字解释

※ "脍炙"的意思解释、脍炙是什么意思由中文国学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1.中国古代的诗人大多数是写山水诗的高手,行迹所至,记游唱酬,留下来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佳作。

2.脍炙人口的意思:脍:切细切薄的肉、鱼;炙:烤。烤熟的肉。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。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。

3.雷锋的故事真是脍炙人口,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听过这个故事,因此被人们传诵至今。

4.我要好好学习写作文,好让我的作品也像李白、杜甫的诗那样脍炙人口。

5.昌信输了,一无所有的他投军到武田家当了信玄的侍童,演绎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。

6.脍炙人口的意思:脍:切细切薄的肉、鱼;炙:烤。烤熟的肉。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。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。

7.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《宇宙牌香烟》脍炙人口,是因为用艺术夸张把吹牛者讽刺得淋漓尽致,入木三分。

8.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早已脍炙人口。

9., 春雨如丝,细雨蒙蒙。在这让我如痴如醉的景象中,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滴雨。这时,我富有感情的朗诵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。

10.另外,马英九也在3日上午透过脸书(facebook)表示,李泰祥老师全心奉献音乐,毕生不求名利,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,让我们怀念、更感不舍。